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antinomies),原词是德语 Antinomie (复数 Antinomien),该词源于希腊语 antinomia,意思是“法则的冲突”或“规律的矛盾”。二律背反是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在其批判哲学体系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的“先验辩证论”(Transcendental Dialectic) 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
定义
它特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类的纯粹理性 (Pure Reason) 试图超越一切可能的经验界限,去认识和规定那些超验的 (transcendent)、无法被感性直观所把握的对象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具体表现为,针对同一个超验问题,可以同时提出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命题(一个正题 Thesis 和一个反题 Antithesis),并且每一个命题都能依据纯粹理性的原则和逻辑进行看似同样有效、无法驳斥的论证。
释义
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是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如:对立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康德四组二律背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理性在宇宙论问题上的四组二律背反:
命题 | 正题 | 反题 | |
---|---|---|---|
1 | 世界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在空间上是否有限 | 有 | 无 |
2 |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否是简单的、不可再分的 | 是,存在最终的简单部分 | 否,无限可分 |
3 | 世界上是否存在自由的因果性(自由意志),还是只有自然的因果律 | 存在自由 | 只有自然律 |
4 | 是否存在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作为世界原因或组成部分的上帝),还是世界完全是偶然的 | 存在 | 不存在 |
根源
康德认为二律背反的产生,并非理性本身的逻辑错误,而是理性误用 (subreption) 的结果,即把仅适用于现象界 (phenomenal world) 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时空规定性等)非法地扩展应用于无法经验的本体界/物自体界 (noumenal world)。
意义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律背反是纯粹理性在追求无条件的、最终的知识时,由于试图超越自身经验应用的合法范围而必然遭遇的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的冲突。它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论证之一,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问题。
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虽然他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的
康德揭示二律背反的主要目的,并非要证明理性无能或世界本身充满矛盾,而是要为纯粹理性划定界限。它雄辩地证明了纯粹思辨理性在企图独立于经验去认识超验对象时的局限性和越界行为,从而批判了传统独断形而上学 (Dogmatic Metaphysics) 的可能性。
引申
注意: “二律背反”有时在更广泛的语境中被用来指代任何看似无法解决的悖论或两难困境。
中国四组二律背反
0 | 1 | |
---|---|---|
1 | 饭都吃不上关心这个干嘛? | 都吃上饭了还关心这个干嘛? |
2 | 上边本意是好的,下面的人执行歪了。 | 下边的人也没办法,都是上面要求的。 |
3 | 不满意的可以退籍滚出中国。 | 一个外国人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
4 | 你都能想到的国家能想不到吗? | 国家这么大,上边也有想不到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