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修订间差异

来自牛奶河Wiki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国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 1802 年 2 月 26 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10行: 第10行:


=== 悲惨世界 ===
=== 悲惨世界 ===
《悲惨世界》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苦难与抗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并对人性的善恶、法律与道德等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首次发表在 1862 年,被誉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苦难与抗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并对人性的善恶、法律与道德等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悲惨世界》创作长达 33 年。最初于 1828 年开始构思,但直到 1845 年 11 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完成第一部后,将书名定为《苦难》。不料随后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 1848 年 2 月 21 日停止创作,这一搁置又是十二年。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审视和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最终于 1861 年 6 月 30 日完成此书,并将书名改为《悲惨世界》。


小说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一系列人物的遭遇,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贫富差距巨大、社会不公盛行、底层人民生活困苦。雨果以其饱含激情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并对法律的公正性、道德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伟大与脆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一系列人物的遭遇,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贫富差距巨大、社会不公盛行、底层人民生活困苦。雨果以其饱含激情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并对法律的公正性、道德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伟大与脆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第17行: 第19行:




  [https://{{SERVERNAME}}/mwbbs/obj.php?p=doc&f=悲惨世界.epub EPUB: 悲惨世界]
  [https://{{SERVERNAME}}/mwbbs/obj.php?p=doc&f=悲惨世界.epub EPUB: 悲惨世界 李丹、方于 - 译]


==== 关于译本 ====
==== 关于译本 ====
李丹、方于历时近五十年(1929 年~1977 年)翻译的《悲惨世界》中文译本,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影响最大的版本。由于它的广泛流通,此后的重译本或电影中的译名均出现了“遵从”现象。而这一版本,也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李丹、方于历时近五十年(1929 年~1977 年)翻译的《悲惨世界》中文译本,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影响最大的版本。由于它的广泛流通,此后的重译本或电影中的译名均出现了“遵从”现象。而这一版本,也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 1929 年,李丹先生与方于女士结为伉俪,同年,二人合译的雨果的《悲惨世界》第一、二卷(原书名为《可怜的人》)问世,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一集。
# 1929 年,李丹先生与方于女士结为伉俪,同年,二人合译的雨果的《悲惨世界》第一、二卷(原书名为《可怜的人》)问世,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一集
# 1954 年,文化部特邀李丹、方于到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决定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
# 1954 年,文化部特邀李丹、方于到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决定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
# 1958 年由李丹翻译、方于审校的新译本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1958 年由李丹翻译、方于审校的新译本第一、二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正当第三卷译毕待付梓时,李丹、方于被关入牛棚。1971 年尚未平反的李丹以 71 岁高龄的病弱之躯,像《悲惨世界》里的主人翁冉·阿让那样忍辱负重、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厄运抗争,在借住的半间小屋中修补了第三卷译稿。在之后的几年里,又译完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卷和第四卷译稿,并于 1980 年出版。
# 正当第三卷译毕付梓之际,李丹、方于夫妇双双被关入牛棚。1971 年尚未平反的李丹以 71 岁的高龄及羸弱之躯,像小说中的主人公冉·阿让那样忍辱负重、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厄运抗争,在借住的半间小屋中修补了第三卷译稿。随后几年里,又坚持译完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四卷译稿,于 1980 年出版
# 1977 年,李丹入院时还带了被他翻过万千次的法文大词典,在病中酝酿着末卷的译文。李丹病重去世后,家人只在枕头底下找到几张写在香烟盒上的第五卷部分零乱的译稿,法文大词典也被人偷走了。
# 1977 年,李丹病重入院时还带着被他翻过万千次的法文大词典,在病床上酝酿着末卷的译文。李丹去世后,家人在枕头底下找到几张写在香烟盒上的部分零乱的译稿,法文大词典也被人偷走了
# 在李丹去世三个月后,方于这位 74 岁高龄的老人,以每日一碗稀饭维持着生命,经过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按李丹译稿的风格遣词造句,终于译出了《悲惨世界》的第五卷。这部从 1929 年到 1977 年历近五十年的译本,终于有了结局。
# 在李丹去世三个月后,年已 74 岁的方于按李丹生前译稿的风格遣词造句,以每日一碗稀饭勉力维持生命,经过九个月的艰苦翻译,终于完成了第五卷的译稿。这部从 1929 年开始、历经半个世纪的译著,迎来了终章
# 或许是译者的生平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波折多舛,所以这一版本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同,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译出原版的精髓。
# 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卷血泪凝成的译本,署名李丹、方于
# 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卷血泪凝成的译本,署名李丹、方于。
# 或许是译者的生平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倾注了两位译者一生心血的这一版本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认同。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理解原版的精髓
 
=== 巴黎圣母院 ===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 1831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以十五世纪末的巴黎为背景,围绕着巴黎圣母院展开,描绘了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弗罗洛以及皇家卫队长弗比斯等人物的命运纠葛,展现了一幅中世纪巴黎的社会风情画卷,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有了这部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市中心岛上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不仅多了几分风采,还增添了一颗灵魂。”(李玉民 译序)
 
始建于十二世纪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
 
<b>火灾</b>
 
2019 年 4 月 15 日下午,法国象征性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大火中巴黎圣母院塔尖折断的一瞬间,很多人的心也被深深地刺痛。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b>修复</b>
 
2024 年 12 月 7 日,历经 5 年花费 7 亿欧元的巴黎圣母院修复后重开。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圣光再耀塞纳河畔。”
 
 
  [https://{{SERVERNAME}}/mwbbs/obj.php?p=doc&f=巴黎圣母院.epub EPUB: 巴黎圣母院 - 陈敬容 译]
 
=== 九三年 ===
《九三年》是维克多·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于 1874 年出版。这部作品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1793 年为背景,描绘了共和派与保王派在旺代地区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画卷,深刻探讨了革命、正义、人道等重大主题。
 


  [https://{{SERVERNAME}}/mwbbs/obj.php?p=doc&f=九三年.pdf PDF: 九三年 - 郑永慧 译]





2025年1月17日 (五) 23:46的最新版本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国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 1802 年 2 月 26 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 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他在 16 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 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2. 1845 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3. 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4. 1852 年 12 月 2 日,拿破仑三世称帝(Napoléon III),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
  5. 1861 年 6 月 30 日,完成小说《悲惨世界》
  6. 1870 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7. 1885 年 5 月 22 日,雨果辞世,于巴黎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六十余年,其作品包括 26 卷诗歌、20 卷小说、12 卷剧本、21 卷哲理论著,合计 79 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首次发表在 1862 年,被誉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苦难与抗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并对人性的善恶、法律与道德等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悲惨世界》创作长达 33 年。最初于 1828 年开始构思,但直到 1845 年 11 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完成第一部后,将书名定为《苦难》。不料随后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 1848 年 2 月 21 日停止创作,这一搁置又是十二年。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审视和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最终于 1861 年 6 月 30 日完成此书,并将书名改为《悲惨世界》。

小说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一系列人物的遭遇,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贫富差距巨大、社会不公盛行、底层人民生活困苦。雨果以其饱含激情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并对法律的公正性、道德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伟大与脆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悲惨世界》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不仅是一部描绘社会现实的杰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坚韧,表达了对正义与自由的渴望,歌颂了宽恕、仁爱与希望的力量。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EPUB: 悲惨世界 李丹、方于 - 译

关于译本

李丹、方于历时近五十年(1929 年~1977 年)翻译的《悲惨世界》中文译本,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影响最大的版本。由于它的广泛流通,此后的重译本或电影中的译名均出现了“遵从”现象。而这一版本,也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1. 1929 年,李丹先生与方于女士结为伉俪,同年,二人合译的雨果的《悲惨世界》第一、二卷(原书名为《可怜的人》)问世,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一集
  2. 1954 年,文化部特邀李丹、方于到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决定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
  3. 1958 年由李丹翻译、方于审校的新译本第一、二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 正当第三卷译毕付梓之际,李丹、方于夫妇双双被关入牛棚。1971 年尚未平反的李丹以 71 岁的高龄及羸弱之躯,像小说中的主人公冉·阿让那样忍辱负重、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厄运抗争,在借住的半间小屋中修补了第三卷译稿。随后几年里,又坚持译完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四卷译稿,于 1980 年出版
  5. 1977 年,李丹病重入院时还带着被他翻过万千次的法文大词典,在病床上酝酿着末卷的译文。李丹去世后,家人在枕头底下找到几张写在香烟盒上的部分零乱的译稿,法文大词典也被人偷走了
  6. 在李丹去世三个月后,年已 74 岁的方于按李丹生前译稿的风格遣词造句,以每日一碗稀饭勉力维持生命,经过九个月的艰苦翻译,终于完成了第五卷的译稿。这部从 1929 年开始、历经半个世纪的译著,迎来了终章
  7. 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卷血泪凝成的译本,署名李丹、方于
  8. 或许是译者的生平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倾注了两位译者一生心血的这一版本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认同。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理解原版的精髓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 1831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以十五世纪末的巴黎为背景,围绕着巴黎圣母院展开,描绘了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弗罗洛以及皇家卫队长弗比斯等人物的命运纠葛,展现了一幅中世纪巴黎的社会风情画卷,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有了这部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市中心岛上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不仅多了几分风采,还增添了一颗灵魂。”(李玉民 译序)

始建于十二世纪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

火灾

2019 年 4 月 15 日下午,法国象征性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大火中巴黎圣母院塔尖折断的一瞬间,很多人的心也被深深地刺痛。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修复

2024 年 12 月 7 日,历经 5 年花费 7 亿欧元的巴黎圣母院修复后重开。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圣光再耀塞纳河畔。”


  EPUB: 巴黎圣母院 - 陈敬容 译

九三年

《九三年》是维克多·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于 1874 年出版。这部作品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1793 年为背景,描绘了共和派与保王派在旺代地区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画卷,深刻探讨了革命、正义、人道等重大主题。


  PDF: 九三年 - 郑永慧 译